足底部是人體負重的主要承受點,由跟骨、距骨、舟狀骨、跗骨及蹠骨形成足跟及足弓部分;加上脂肪墊、滑囊、足部肌肉肌腱共同組成一個力學結構。 所以足部骨頭、軟組織(肌肉、韌帶、脂肪墊、滑囊)及神經的損傷均可能造成足底部疼痛。
一、常見病因:
1.急性損傷:瞬間承受過大的力量或外力的撞擊造成足跟部位的損傷而造成,常見如滑囊炎、肌腱炎、骨膜下出血…等。常見症狀,足跟著力處疼痛劇烈,行走困難,尤其不能在凹凸不平的路面行走,常有局部微腫,壓痛明顯。
2.慢性損傷:長時間使用反覆使用足部造成足跟部肌肉、肌腱、脂肪墊、滑囊及神經等…慢性損傷;常見的病變有蹠腱膜炎(足底筋膜炎)、跟骨脂肪墊病變、脛後肌肌腱炎、阿基里氏腱肌腱炎、跟骨滑囊炎、跟骨骨刺、神經卡壓等。
二、臨床治療:
1.急性損傷:先檢查有無骨頭或骨架上的異常,視受傷部位腫脹情形處以傷科整復,針灸疏筋通絡,外敷膏藥,配合理氣活血通絡藥物治療。
2.慢性損傷:治療上可檢視有無腰、膝、踝關節錯位情形,輔以整復治療,腿部肌肉有無激痛點或肌肉異常緊繃情形,例如:腓腸肌、比目魚肌、蹠方肌肌筋膜激痛點所引起的足跟痛,可以用針灸針刺激痛點來達到治療效果,另外可依據不同的病因施以中藥治療。
★足底痛在中醫屬於骨痺的範圍,常見的證型有:
(1)風寒濕痺型:用祛風利濕藥治療,例如獨活、薏仁、車前子…等。
(2)血瘀型:用活血藥治療,例如桃仁、紅花、丹參…等。
(3)濕熱型:用清熱利濕藥治療,例如龍膽瀉肝湯、茵陳五苓散…等。
(4)肝腎虛型:用補肝益腎藥,例如六味地黃丸、杜仲、龜板…等。
(5)血虛型:用補血藥,例如四物湯、八珍湯…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