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4日 星期二

痛經!中醫調理有療效

 


    

痛經是臨床上常見的症狀,從初經剛來潮的少女,已屆生育年齡的熟女少婦,到產後多年尚未更年期的美魔女,都有可能遇到。

    痛經通常出現在月經週期前三天,但也有從排卵期就開始下腹疼痛不適者;疼痛程度不一,有些痛感尚可忍受,有的人會小腹脹刺痛,痛感偶遷延至腰骶部,痛經嚴重者可能伴隨噁心嘔吐,冒冷汗甚至昏厥,影響生活品質與課業或工作表現。


    西醫學觀點,痛經是子宮肌肉過度攣縮,影響周圍正常組織的氧氣供應,引起疼痛或絞痛。痛經可分成以下兩類:

1.原發性痛經

    是指生殖器官沒有器質性病變,月經期間前列腺素分泌,子宮強烈收縮造成下腹痛。常見在初經來潮2-3年內的患者,可能是子宮發育尚未完全,或內膜剝落較大片,或者精神因素所引起

2.續發性痛經

    續發性痛經是病理因素導致,在骨盆腔可以發現病變,常見疾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骨盆腔發炎及子宮沾黏

 

    西醫治療痛經方式,原發性痛經會使用止痛藥或服用避孕藥來調整月經週期,達到減輕疼痛的效果,而續發性痛經最主要是找到痛經的原因進行治療。

 

    中醫學觀點則是將痛經分成幾個證型,但總歸是經脈不通,不通則痛,治療上以通調氣血,通則不痛為原則。

 

氣滯血淤型:

  壓力大情緒不佳導致肝氣鬱結,氣機不暢,瘀血停留,通常月經排出困難,血塊較多,經血紫黑結塊,下腹部疼痛拒按,舌質暗紅有瘀點,脈弦細澀。治療則需要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子宮寒凝:

  平素吃冰飲冷,或在月經期間淋雨涉水,導致寒氣積聚於子宮,血寒而經血不暢,經血流通受阻而腹痛。通常下腹部冷痛,熱飲與熱敷可緩解。月經量少有血塊,舌暗紫有血塊,脈沉緊。治療上則宜溫陽散寒化瘀。

 

氣血不足:

  素體虛弱,或者月經期間傷風感冒,導致氣血不足。通常下腹部隱隱作痛,下腹部喜歡按壓,按壓則痛減。經血量偏少,經色淡,舌淡,脈細弱。治療則宜補益氣血。

 

    中醫治療痛經,通常在經前一週就開始服用調理氣血的藥物,月經來潮時會適時酌加祛瘀止痛的藥材,必要時加入針灸薰臍療程,可以溫通子宮,強化骨盆腔循環,療效頗佳。此外,規律的日常作息也相當重要,早睡早起,運動保暖加泡腳,選擇好食物,避開精緻食品,如此自我保養可以鞏固療效。


    反覆嚴重的痛經會導致組織沾黏,最終可能造成不孕,如果只是服用止痛藥暫時緩解疼痛,卻忽略背後的原因,很容易止痛藥越吃越多,疼痛程度卻不如預期減輕,治療所需的時間也會越來越長,因此痛經一定要儘早治療,療效越佳。

2021年9月8日 星期三

淺談幼兒常見症狀的調養及保育

  


門診時常聽到家長問到:

『為什麼我們家妹妹老是流鼻水、咳嗽,感冒都不會好?』
『弟弟吃得很多,怎麼都不長肉,老是那麼瘦?』
『青菜、水果、開水都有吃了,可是每天都還是便秘?』
以上的問題可能是疾病造成,也可能是孩童的生活飲食習慣造成,今天我們就針對傳統醫學中幼兒的體質特性及生活起居飲食的調整來做個討論:
  • 感冒?過敏?
    超過7-10天,拖延數周甚至是數個月的鼻水噴嚏及咳嗽,伴隨鼻眼耳癢的症狀,大多已是過敏所造成,而過敏的發生有可能是過敏原所致,也有可能是反覆感冒之後所產生的敏感現象,中醫的觀點而言,小兒過敏與肺脾兩臟相關,肺氣虛弱則易受氣候、溫度及過敏原所影響,脾指腸胃消化系統,脾氣虛或脾氣滯則消化吸收受影響,營養吸收不良,免疫力低下、腸胃脹氣或便秘隨之而來。除了用藥調理之外,日常生活應注意衣著,不過熱不過寒,如古代醫書《養子十法》中提到:背暖、肚暖、足暖、頭涼、心胸涼等建議就是一種穿衣原則,再來持續進行體格鍛鍊運動,接受陽光日曬,呼吸新鮮空氣,依照四季氣候變化避寒暑,飲食忌生冷寒涼,皆可加強肺脾兩臟功能,進而增強免疫力及抗敏能力。

  • 吃得太多?胃口不開?便秘?消化不良?
    幼兒腸胃消化功能未趨完善,要注重飲食節度,由於現代飲食習慣西化,飲食過於偏食,高熱量、高油脂、烤炸辛辣重口味及加工食品等黏膩難消化的飲食增加許多,天然好消化食物減少,導致孩童腸胃積滯現象大增,若不是因發熱難化的飲食造成便秘,就是飲食積滯在腸胃造成胃納受阻、沒有食欲而面黃肌瘦;再者現在民眾網路資訊發達,常常於文章中得知食補藥補的資訊,但不經辨證,不了解幼兒體質的虛實不同,常常通用藥方或食材長期進補,不僅對孩童無益更可能有害,日久反而造成幼兒消瘦及抵抗力低下。所以自小要培養不吃零食、不挑食、不偏食等良好飲食習慣,家長準備餐點也盡量以天然營養好消化且具有一定色香味的食物,定時不超量,讓幼兒從食物中獲得健康。再者家長們也要有所堅持,幫助孩子改變飲食偏嗜,並且讓孩童有適度的肢體運動,以助腸胃的蠕動,增加消化代謝。


中醫對幼兒的保育大致分成幾點:注意溫度的變化與衣著、宜適度的戶外運動、飲食宜清淡易消化並且均衡營養、進補宜慎重、宜保持精神安靜心情愉快,最後重點當然是有疑問就需要找專業醫師診斷評估,讓養育之路更順利輕鬆。